《中国中小企业》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地方应用型本科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实效机制探析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1 前言 相对于高职院校,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更具多样化和复杂性。顶岗实习、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虽在高职院校已成功推行,但并不能直接移植运用到本科层次的实践环节。教育部“卓越计划”(1.0版)规定了校企协同育人的“3+1”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实际问题。2017年提出的“新工程”理念丰富了“卓越计划”的内涵,被人们称作“卓越计划2.0版”,更强调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新技术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强调产教融合: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更契合;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实际工作情景的真实体验,从而可以发现自身的职业特长,以便选择今后的职业方向;企业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适用专业人才,提前进行职业素养和行业技术培养以及企业文化熏陶,为筛选人才打下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生、校三方共赢,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校热企冷”现象较为普遍,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达成度、可持续性和实效性出现严重危机。本文从企业需求、学生期望、学校作为三方面对地方本科高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举措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 2 从需求出发,激发企业参与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热情 找“痛点”,引导企业参与本科生协同培养的兴趣长期以来,企业对本科生的实习兴趣一直低于对高职生的兴趣。高职生的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就可以对企业有所贡献,因为高职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企业操作一线随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本科教育,大多数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实习安排以短期实习为主,还有一些高校对本科生的实习采用放羊式,本科生实习既不能在一线作出贡献,短期实习也难以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起作用,导致企业参与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热情不高。再加上大批地方本科高校地处非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产业背景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这些中小企业尤其缺本科层次人才。由于不具有区位优势,也不具备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人才引进难是他们的切肤之痛,尤其是处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紧迫形势下,缺人才特别是缺本科层次人才成为很多中小企业的“痛点”。 如某地本科高校的校园招聘会,报名企业达1400多家,本科层次需求岗位近万人,但在招聘会上实际达成明确意向的仅200余人,招聘成功率非常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双方缺乏相互了解,缺少一个前期介入相互深入了解的机会。这给引导企业参与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提供了契机,用事实说话,向企业阐明校企联合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可以为企业和学生提供相互深入了解的机会,甚至有双方最终达成就业意愿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热情。 减“压力”,消除企业参与本科生协同培养的疑虑对于大学生进企业的实践教育活动,企业总会存在一些压力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对可能发生的工伤及意外情况的担忧,这方面的压力不但企业有,校方也有。 二是岗位安排上的困难。学生进企业毕竟不同于企业员工,最大的问题是岗位的不连续性。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或是“3+1”“3+0.5+0.5”等联合培养模式,都难以做到一个自然年的连续,企业难以安排真正需要的岗位给实习学生。 三是管理上的压力。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岗位设置一般非常紧,大多缺乏完整的储备干部培养体系,管理力量薄弱,对带有临时工性质的实习生缺少管理经验,管理精力也不到位,怕不好管。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降低企业压力的办法应是对症的。 首先要给参与联合培养的全体学生购买工伤和意外保险,以解企业后顾之忧。 其次是采用化整为零或小组化与企业对接,减轻实践岗位负担。尽管教育管理部门一直强调校企协同育人的规模化,但是笔者认为,规模化应体现在参与面上,而不是某一家企业的接纳量上。 三是可以采用校企双方“一对一”“人盯人”的方法,一方面对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另一方面,校方指导教师主动跟进,给企业“减压”。 送“服务”,激发企业参与本科生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中小企业缺人才的同时也缺技术。产业的激烈竞争说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地方本科高校发挥学科优势,为区域行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能激发企业参与协同培养的内生动力。地方高校应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强化学科专业与产业技术的结合,发展面向区域产业前沿技术的特色学科,不断提高教师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通过更多教师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使更多企业在与教师的科技合作中获益,从而激发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 3 保持合理期望,维护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和谐 学生应保持合理的经济期望一般情况下,企业会给实习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特别是顶岗实习,由于对企业生产有一定贡献,多数企业会给学生发工资。但本科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作为一线员工的工作时间一般较短,有的甚至不安排一线操作工岗位,在管理或技术岗位短时间内又难以显示作用,所以对于本科生在企业实践活动的效益评估可能会比高职学生低,给予的临时性工资一般不会高于高职学生。这一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有正确的认识。 学生应保持合理的受教期望从小学到大学,由于学生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校受老师无私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只要自己想学,老师总是会乐于教的。但许多学生到企业后发现,部分企业导师并没有像学校老师那样积极有耐心地指导他们,所以他们的心理挫败感和抱怨现象较普遍。学校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要正确认识社会竞争、企业竞争和岗位竞争,走进企业相当于走向社会,社会没有学校那么单纯。一方面使学生对受教的形式、方法等期望不宜过高;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勤奋工作、善于思考、积极自我钻研等优良表现激发企业导师的指导热情,让企业导师感受到自己带了一个“好徒弟”,这样自然就乐于教导了。 学生应保持合理的生活期望企业的生活环境与学校相比有明显差距。尽管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生活待遇比较重视,但不同的企业,员工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设施差距也会很大。再加上企业的上班时间较长,相对于在学校,学生自由可支配的时间和业余活动内容的丰富程度都可能比在学校少,在进入企业前应对此有充分认识。 企业对联合培养工作应有合理期望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企业对待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期望或目的可能并不一样。大多中小企业是否愿意与高校开展合作和参与校企联合培养都由老板决定,多数企业愿意开展合作培养是基于“留人”;也有部分企业比较在意联合培养过程中“用人”,即将实习学生当员工使用。在前期对接过程中,学校要向企业表达清楚,使企业对这项工作有正确认识和合理期望,这样才能保持合作顺畅愉快和可持续。 4 主动作为,努力实现生、企、校三方共赢 挖掘资源,开发足量的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和岗位对于大批量本科生校企联合实践育人需求,依赖少数企业搞“批发”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多年来各高校将实践育人的工作重点放在少数大型企业上做典型,其结果只能做点上,面上根本无法解决。地方本科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区域产业中中小企业量多面广的优势,开发大量愿意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和岗位,并根据这些企业行业和岗位的特点进行分类分组,与学生所学专业、兴趣特长、就业趋向等相结合,为联合培养提供优质、可分配、可持续的资源。 用心做事,使企业认同校方的工作精神企业与学校是一种协作关系,协作双方除了应为利益共同体外,在对接合作过程中的相互认同也极为重要。在前期的岗位开发过程中,校方教师应对目标企业有较深入的了解,要主动走进企业,主动服务企业,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人员、装备等情况,以非常合适的角度切入提出校企联合培养事项。在校企联合培养的全流程,由教师“一对一”跟进管理,与企业协调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校方教师的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得到企业人员的高度认可,并建立起工作友谊,这样的状态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持续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作业标准化,制定标准作业流程,规范工作程序在制造领域,作业标准化是产品制造效率和质量的保障。校企联合培养过程长且对细节要求高,一旦不重视或认为简单,很容易忽略掉很多细节,最终将会导致不成功、不可持续等结果。因此,从正式合作开始,由校方主导、企业参与,联合制定校企联合培养标准作业流程。要从岗位开发、前期对接、学生进驻、过程管理、考核总结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制定翔实的制度文件和工作规程,内容应涉及对参与企业的要求标准、岗位要求、生企对接准则、分配原则、思想动员、安全教育、过程管理(考勤、日志、调研报告、毕业设计选题发掘、行业特色课程学习等)、巡查考核、研讨座谈、总结交流等,汇编成《校企联合培养标准作业手册》,以保障工作规范与成效。 破解冲突,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全覆盖归纳起来有四大冲突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考研生的时空冲突。本科教育不同于高职,一定有学生考研,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采用“时间前移或后移”及总时间压缩至2/3来解决,既不违反学籍管理制度,又能保证完成。 二是学生好差与企业良莠对接上的资源冲突。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统一调配的方式,以避免出现一家企业全部是“差生”,导致合作企业对学校整体印象不好,产生负面影响,损害学校的信誉。 三是学生自主寻找企业与学校发掘企业之间的组织冲突。本来这不是个问题,但由于能自行寻找企业的大多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会造成留下需要学校统一安排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对统一安排工作不利。可以要求自行寻找企业的学生好差搭配,既可相互照顾,又可平衡学生整体素质。 四是地方产业与学生就业趋向的冲突。这主要会发生在部分生源地为区域外的学生身上,可以给予少数跨行业跨地域就业态度坚决的学生回原籍联合培养的特殊政策。 5 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是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一种有效培养模式,也是企业培养储备人才的有效途径,符合应用型人才教育特点,台州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已连续四届大面积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要使这种合作模式可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非常必要,以实现企、生、校三方共赢。 [1]房丽.高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3):164-165. [2]王含笑,柴政.应用型软件本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8(5):119-123. [3]李娟.从企业的视角浅谈对顶岗实习学生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1(3):172-173. [4]朱苗绘,林新波,刘东皇.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效性分析:基于江苏理工学院与农夫山泉公司的合作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8(4):106-109,123. 1 前言相对于高职院校,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更具多样化和复杂性。顶岗实习、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虽在高职院校已成功推行,但并不能直接移植运用到本科层次的实践环节。教育部“卓越计划”(1.0版)规定了校企协同育人的“3+1”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实际问题。2017年提出的“新工程”理念丰富了“卓越计划”的内涵,被人们称作“卓越计划2.0版”,更强调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新技术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强调产教融合: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更契合;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实际工作情景的真实体验,从而可以发现自身的职业特长,以便选择今后的职业方向;企业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适用专业人才,提前进行职业素养和行业技术培养以及企业文化熏陶,为筛选人才打下基础。校企联合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生、校三方共赢,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校热企冷”现象较为普遍,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达成度、可持续性和实效性出现严重危机。本文从企业需求、学生期望、学校作为三方面对地方本科高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举措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2 从需求出发,激发企业参与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热情找“痛点”,引导企业参与本科生协同培养的兴趣长期以来,企业对本科生的实习兴趣一直低于对高职生的兴趣。高职生的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就可以对企业有所贡献,因为高职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企业操作一线随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本科教育,大多数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实习安排以短期实习为主,还有一些高校对本科生的实习采用放羊式,本科生实习既不能在一线作出贡献,短期实习也难以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起作用,导致企业参与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热情不高。再加上大批地方本科高校地处非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产业背景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这些中小企业尤其缺本科层次人才。由于不具有区位优势,也不具备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人才引进难是他们的切肤之痛,尤其是处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紧迫形势下,缺人才特别是缺本科层次人才成为很多中小企业的“痛点”。如某地本科高校的校园招聘会,报名企业达1400多家,本科层次需求岗位近万人,但在招聘会上实际达成明确意向的仅200余人,招聘成功率非常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双方缺乏相互了解,缺少一个前期介入相互深入了解的机会。这给引导企业参与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提供了契机,用事实说话,向企业阐明校企联合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可以为企业和学生提供相互深入了解的机会,甚至有双方最终达成就业意愿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热情。减“压力”,消除企业参与本科生协同培养的疑虑对于大学生进企业的实践教育活动,企业总会存在一些压力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可能发生的工伤及意外情况的担忧,这方面的压力不但企业有,校方也有。二是岗位安排上的困难。学生进企业毕竟不同于企业员工,最大的问题是岗位的不连续性。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或是“3+1”“3+0.5+0.5”等联合培养模式,都难以做到一个自然年的连续,企业难以安排真正需要的岗位给实习学生。三是管理上的压力。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岗位设置一般非常紧,大多缺乏完整的储备干部培养体系,管理力量薄弱,对带有临时工性质的实习生缺少管理经验,管理精力也不到位,怕不好管。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降低企业压力的办法应是对症的。首先要给参与联合培养的全体学生购买工伤和意外保险,以解企业后顾之忧。其次是采用化整为零或小组化与企业对接,减轻实践岗位负担。尽管教育管理部门一直强调校企协同育人的规模化,但是笔者认为,规模化应体现在参与面上,而不是某一家企业的接纳量上。三是可以采用校企双方“一对一”“人盯人”的方法,一方面对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另一方面,校方指导教师主动跟进,给企业“减压”。送“服务”,激发企业参与本科生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中小企业缺人才的同时也缺技术。产业的激烈竞争说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地方本科高校发挥学科优势,为区域行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能激发企业参与协同培养的内生动力。地方高校应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强化学科专业与产业技术的结合,发展面向区域产业前沿技术的特色学科,不断提高教师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通过更多教师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使更多企业在与教师的科技合作中获益,从而激发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3 保持合理期望,维护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和谐学生应保持合理的经济期望一般情况下,企业会给实习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特别是顶岗实习,由于对企业生产有一定贡献,多数企业会给学生发工资。但本科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作为一线员工的工作时间一般较短,有的甚至不安排一线操作工岗位,在管理或技术岗位短时间内又难以显示作用,所以对于本科生在企业实践活动的效益评估可能会比高职学生低,给予的临时性工资一般不会高于高职学生。这一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有正确的认识。学生应保持合理的受教期望从小学到大学,由于学生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校受老师无私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只要自己想学,老师总是会乐于教的。但许多学生到企业后发现,部分企业导师并没有像学校老师那样积极有耐心地指导他们,所以他们的心理挫败感和抱怨现象较普遍。学校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要正确认识社会竞争、企业竞争和岗位竞争,走进企业相当于走向社会,社会没有学校那么单纯。一方面使学生对受教的形式、方法等期望不宜过高;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勤奋工作、善于思考、积极自我钻研等优良表现激发企业导师的指导热情,让企业导师感受到自己带了一个“好徒弟”,这样自然就乐于教导了。学生应保持合理的生活期望企业的生活环境与学校相比有明显差距。尽管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生活待遇比较重视,但不同的企业,员工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设施差距也会很大。再加上企业的上班时间较长,相对于在学校,学生自由可支配的时间和业余活动内容的丰富程度都可能比在学校少,在进入企业前应对此有充分认识。企业对联合培养工作应有合理期望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企业对待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期望或目的可能并不一样。大多中小企业是否愿意与高校开展合作和参与校企联合培养都由老板决定,多数企业愿意开展合作培养是基于“留人”;也有部分企业比较在意联合培养过程中“用人”,即将实习学生当员工使用。在前期对接过程中,学校要向企业表达清楚,使企业对这项工作有正确认识和合理期望,这样才能保持合作顺畅愉快和可持续。4 主动作为,努力实现生、企、校三方共赢挖掘资源,开发足量的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和岗位对于大批量本科生校企联合实践育人需求,依赖少数企业搞“批发”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多年来各高校将实践育人的工作重点放在少数大型企业上做典型,其结果只能做点上,面上根本无法解决。地方本科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区域产业中中小企业量多面广的优势,开发大量愿意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和岗位,并根据这些企业行业和岗位的特点进行分类分组,与学生所学专业、兴趣特长、就业趋向等相结合,为联合培养提供优质、可分配、可持续的资源。用心做事,使企业认同校方的工作精神企业与学校是一种协作关系,协作双方除了应为利益共同体外,在对接合作过程中的相互认同也极为重要。在前期的岗位开发过程中,校方教师应对目标企业有较深入的了解,要主动走进企业,主动服务企业,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人员、装备等情况,以非常合适的角度切入提出校企联合培养事项。在校企联合培养的全流程,由教师“一对一”跟进管理,与企业协调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校方教师的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得到企业人员的高度认可,并建立起工作友谊,这样的状态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持续有效开展至关重要。作业标准化,制定标准作业流程,规范工作程序在制造领域,作业标准化是产品制造效率和质量的保障。校企联合培养过程长且对细节要求高,一旦不重视或认为简单,很容易忽略掉很多细节,最终将会导致不成功、不可持续等结果。因此,从正式合作开始,由校方主导、企业参与,联合制定校企联合培养标准作业流程。要从岗位开发、前期对接、学生进驻、过程管理、考核总结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制定翔实的制度文件和工作规程,内容应涉及对参与企业的要求标准、岗位要求、生企对接准则、分配原则、思想动员、安全教育、过程管理(考勤、日志、调研报告、毕业设计选题发掘、行业特色课程学习等)、巡查考核、研讨座谈、总结交流等,汇编成《校企联合培养标准作业手册》,以保障工作规范与成效。破解冲突,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全覆盖归纳起来有四大冲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考研生的时空冲突。本科教育不同于高职,一定有学生考研,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采用“时间前移或后移”及总时间压缩至2/3来解决,既不违反学籍管理制度,又能保证完成。二是学生好差与企业良莠对接上的资源冲突。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统一调配的方式,以避免出现一家企业全部是“差生”,导致合作企业对学校整体印象不好,产生负面影响,损害学校的信誉。三是学生自主寻找企业与学校发掘企业之间的组织冲突。本来这不是个问题,但由于能自行寻找企业的大多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会造成留下需要学校统一安排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对统一安排工作不利。可以要求自行寻找企业的学生好差搭配,既可相互照顾,又可平衡学生整体素质。四是地方产业与学生就业趋向的冲突。这主要会发生在部分生源地为区域外的学生身上,可以给予少数跨行业跨地域就业态度坚决的学生回原籍联合培养的特殊政策。5 结语校企联合培养是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一种有效培养模式,也是企业培养储备人才的有效途径,符合应用型人才教育特点,台州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已连续四届大面积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要使这种合作模式可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非常必要,以实现企、生、校三方共赢。参考文献[1]房丽.高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3):164-165.[2]王含笑,柴政.应用型软件本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8(5):119-123.[3]李娟.从企业的视角浅谈对顶岗实习学生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1(3):172-173.[4]朱苗绘,林新波,刘东皇.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效性分析:基于江苏理工学院与农夫山泉公司的合作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8(4):106-109,123.

文章来源:中国中小企业 网址: http://zgzxqy.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872.shtml


上一篇: 地方高等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探讨
下一篇: 工业经济论文_隐形冠军精一创业能力生成机理及路径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中小企业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